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白族村 优服务强基础壮产业成为民族团结增收致富品牌
[作者:西山区民族宗教侨务局 发布时间:2020-06-19 10:35 来源: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]
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白族村
优服务强基础壮产业成为民族团结增收致富品牌
西山区碧鸡街道观音山社区地处滇池西岸,东临滇池,南与白渔口省工人疗养院相连,北与市工人疗养院相邻,是典型的白族世居农村社区。近年来,观音山社区坚持“产业强、社区美、居民富”的发展目标,以党建为引领,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民族都不能少”的重要指示,乘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春风,优服务、强基础、壮产业,村民致富步伐又快又稳,幸福生活又好又美。成为少数民族聚居村增收致富的典型和示范,社区荣获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等称号。
健全社区服务体系,实现共建共享共融。从满足各族居民群众的需求出发,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,整合社区资源,搭建“六个一”服务平台。一是点亮“一盏灯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指明发展方向。以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为契机,组织开展政策、法规宣传,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,永远跟党走。二是带去“一本书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送去精神食粮。设立农家书屋,建立少数民族人才培训基地,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培训,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素质。三是送去“一份情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帮助。建立少数民族维权服务中心,积极联系区级部门,全力帮助少数民族群众维护合法权益,增加创业就业机会,提高经济收入。四是搭建“一阵地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交流平台。建设民族团结长廊、社区“三园”、龙氏墓庐民及人文展馆,潜移默化地将社区的“乡容”、“乡音”、“乡风”深入人心,将
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融入各个角落,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。五是创建“一舞台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建立展示平台。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,各民族欢聚一堂,展现民族风采,重拾邻里温情。六是树立“一榜样”,为少数民族群众增添民族正能量。以民族名人、“最美家庭”评选活动为契机,评选一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、民族团结示范户,努力营造出人人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。
强化基础设施建设,补齐公共服务短板。观音山社区以民族宗教专项资金项目建设、乡村振兴推进、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,以水利、道路等关乎民生的基础设施为重点,统筹抓好配套建设,逐步构建全域覆盖、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。一是人居环境大大提升。以项目为牵引,改善人居环境、村庄风貌、村间道路、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,建成社区“一体式”道路,实现村村通新路、处处是风景,全面补齐短板弱项,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大幅度提升。二是擦亮生态宜居新名片。准确把握社区定位,科学谋划布局,将滇池湖畔“花园”社区建设理念融入环境提升,打造出了观音山社区适居宜居新名片。三是项目建成资金有保障。整合省、市、区、街道等各级党委、政府民族宗教、乡村振兴、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资金,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,为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培育地区特色产业,壮大地区发展引擎。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、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、秀美的滨湖自然风光和便捷的道路区位优势,在乡村旅游、都市农业方面探出一条观音山民族团结促乡村振兴创新路子。一是强培训,培育技术过硬就业人才。立足社情和村民需求,加大就业技术培训力度,联合市、区、街道开展韭菜种植、草莓种植、面点师等培训,提升社区居民就业能力素质。2014年至今,开展培训20余场次,培训人员600余人,实际运用率达100%。二是强产业,育好社区发展后劲力。积极引进新型草莓、花卉种植技术,成立草莓种植协会,扶持种植农户发展精品都市工业,村民家家种草莓,户户搞副业,村民尝到了“绿水青山”带来的甜头。目前社区发展种植草莓336余亩、鲜花311.87亩、蔬菜114亩、玉米35.13亩、葡萄38亩、苗木131亩等,社区村民的钱袋子“越来越鼓”,近五年人均年收入按10%的增幅逐年递增,2019年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。三是强旅游,开拓增收致富新路子。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,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“十百千万”工程项目建成了民族团结广场、曲焕章民俗博物馆、龙潭水景等旅游打卡新地,形成了“初春摘草莓、仲夏采鲜花,深秋尝鱼鲜,一年四季品历史、六月十九逛庙会”都市旅游精品周末线。